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国色天香源远流长分析中华文化对古典舞形成的(2)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运笔与动势走向 古典舞和书法一样,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书法泼墨挥毫讲究白纸黑字,讲究“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等运笔规律,与古典

(二)运笔与动势走向

古典舞和书法一样,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书法泼墨挥毫讲究白纸黑字,讲究“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等运笔规律,与古典舞的动势连接有相同之处。中国自古就有书舞互助的传统,张旭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后遂有灵感,草书大有长进,易中天曾说,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狂草和写意,简直就是纸上的舞蹈。舞蹈理论家袁禾更在《舞蹈美学》一书中指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舞蹈与书法是本质特征最为接近的艺术。舞蹈与书法在意象构成上最为接近,书法所涉及的起行、顿挫、抑扬、往复,所涉及的皱着、顺逆、上下、修短,所涉及的阴阳、轻重、迟速、刚柔,所涉及的盘旋、踊跃、形态、气势……无一不是舞蹈所在意、所强调的内容。”2其中指出了舞蹈与书法相关联之处,并且两种艺术最为接近,并列举了传统书法中的运笔走向与古典舞动势连接的共通之处。

三、古典舞与传统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舞蹈艺术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传承载体。而作为中国舞蹈最佳表现形式之一的古典舞,涵盖其中,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借鉴了西方芭蕾舞系统的训练方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古典舞创作的母体,是古典舞文化的核心,无论是“身韵”元素、“敦煌舞”还是“汉唐舞”都在传统文化复杂的语言形态和多样的文化形态上有所传承,它们都以传统文化为大背景,对舞蹈家们创作古典舞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寓情于景

寄情于景是中国古典舞创作使用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舞蹈界过去常说,舞蹈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一门艺术,因此,古典舞常常像文学那样为了表达编导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借景抒情,打动观众。例如古典舞早期作品《春江花月夜》就描述了一个古代少女在春天的夜晚,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的故事。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通过古典舞的动作、姿态和造型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类似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扇舞丹青》 《踏歌》等。我国古代文人“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也在古典舞中有所体现,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寄意于物

寄意于物,是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在我国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者都喜欢通过“咏物”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对名与利的鄙视,古典舞也借用了这点。比如,赵小刚采用中国画的写意造型手法直接将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转化为舞蹈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莲花的“清而不妖”,将诗中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美通过演员行云流水的肢体语言向我们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李正一先生和她的同事们一起攻坚克难,创建了中国古典舞体系,毫不夸张地说,古典舞体系的建成并非臆想,而是有着极为深刻而复杂的历史积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无形脉搏的追随者,作为舞蹈艺术的一个分支,中国古典舞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反映、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审美原则,并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就国外的古典舞而言,中国古典舞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影响颇深,除本文提到的三方面外还有许许多多。中国古典舞正以其独特的“中华魅力”和融贯古今的光芒吸引着越来越多地人了解它、学习它,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获得如此高的赞誉,沉淀在古典舞深层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气质和意蕴。它的身上凝聚着无数前辈的心血和汗水,这是属于中国古典舞人的智慧结晶,这是闪耀着“中国标签”的独立舞种,无法复制,无法粘贴。

注释

1徐尔充,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徐尔充,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王克芬.中国舞蹈词典[M].北京:文化艺术书出版社,2006.

[3]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qikandaodu/2021/0620/1291.html

上一篇:古代文学中茶文化的渗透路径的研究
下一篇:鲁迅情结的悖论认识一个进入艺术史的吴冠中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