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以文学视角看日汉互译中文化自信的建构以大连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日汉文学互译中的建构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中日文化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日汉互译的教学中,在以翻译理论教学和翻译实践为主、使学生在掌握日汉汉日翻译的质量标准和翻译方法

1 日汉文学互译中的建构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中日文化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日汉互译的教学中,在以翻译理论教学和翻译实践为主、使学生在掌握日汉汉日翻译的质量标准和翻译方法的基础上,突破“文本”局限,挖掘课程中的文学文化因素、在课程中融入中日文化关联、文化溯源的理念,通过翻实践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文化对日本文学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两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并能够透过翻译正确审视中日文化特质,为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日友好交流做贡献。

而关于在日汉互译等外语课程教学中构建文化自信的本质,张嘉伦(2018)曾做过如下的论断:“其本质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发挥外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比较文化学等因素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将思政课程的理论通过文化传播与认知这一过程,浸入授课者和学习者的意识中[1]”。该文将遵循上述本质,具体阐释如何在日汉互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学翻译建构学生的文化自信。

2 日汉文学互译中的建构文化自信的总体设计

首先从文学角度导入相关作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对作品进行翻译解读,并比较在不同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下的译文文本的区别;以及不同翻译方法下的译文在文化层面所呈现出的共同点。但翻译不能只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是要在考查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强调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重视,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在日汉文学互译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突破翻译的“文本、文字”的局限,采用“文化诠释法”,从更广博的视角,引导学生探寻“文本、文字”中所隐含的中日文化因素,从而使学生能透过翻译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从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地做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使者。而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是,教师必须首先从自我做起,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自信,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3 日汉文学互译中文化自信的建构方法

可在日汉文学互译课程中将“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定位在“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分为“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对日本现代文化的影响”三部分。按照“认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借鉴他国文化发展经验”的流程展开,体现对文化自信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中,选取日本古代、近代与中国文化关联紧密的文学作品各一部,选取中国现代与日本关联紧密的文学作品一部,进行翻译实践,通过探究其语言要素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寻找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的信息特征,使学生重新认知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通过对日本古代文学作品《竹取物语》的日译汉翻译实践,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日本近代文学作品《舞姬》的日译汉实践,深入理解在中国文化影响下,日本文化的独特发展轨迹,并借鉴其发展经验。通过对《青春之歌》的汉译日翻译实践,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3.1 赏析翻译《竹取物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竹取物语》创作于10世纪初,是日本物语文学的开山之作,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其以后,日本才有了讲故事这样的文学形式。《竹取物语》的故事并非原创,而是来源于中国的《斑竹姑娘》。除情节顺序有部分颠倒外,其情节内容与《斑竹姑娘》十分相似。

课程教学中,首先从文学知识讲解角度导入文学作品《竹取物语》,对《竹取物语》的日语原文进行了讲解和赏析,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对《竹取物语》第一部分“辉夜姬的诞生”和第二部分“贵公子的求婚”进行翻译和课堂发表,并对学生的翻译质量进行点评。然后,引导学生将《竹取物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与中国原著《斑竹姑娘》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对比;从文化角度探讨《竹取物语》和《斑竹姑娘》内容相似的原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润物无声的影响力,极大增强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成为《竹取物语》产生的重要契机。可以说《竹取物语》所取得的成就,正是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更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源泉。外语专业教师,要增强使命感,要在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去认同、肯定、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学生能够产生文化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自觉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qikandaodu/2021/0627/1312.html

上一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加注研究
下一篇:逻辑与文学汉英翻译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