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从文学经典入手进行文学教育与启蒙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众日报记者 刘兰慧 近日,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张丽军的新书《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这部25万字的著作是张丽军在山东师范大学教学15年之中与学生互动交流的集中展现,同时亦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兰慧

近日,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张丽军的新书《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这部25万字的著作是张丽军在山东师范大学教学15年之中与学生互动交流的集中展现,同时亦实现了从文学经典入手进行文学教育与启蒙的目的。

“能够进入文学史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经典性品格。大学课堂讲述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千百年不断淘洗过、不断筛选之后所保留的公认的经典。所以大学教育作为一种科班教育,体现出来的就是经典教育品质: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培养一种典雅高贵的审美趣味、审美品格、审美感知力。”张丽军倡导一种从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出发的,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感性阅读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对话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阐述。

在谈及为何要研究文学巨匠时,张丽军认为:“大作家之所以成为大作家,是因为他所处理的问题扭结着自身所处时代最核心的经验。文学研究要迎难而上,去触及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在大作家那里才能碰触到。就像鲁迅一样,他走得比常人更远,更能够触及那个时代的核心命题,他的伟大也在这里呈现了出来。他的痛苦、迷茫、困境都具有代表性。”

话语是思维的外衣和意识的外壳,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有多少,眼睛里有没有精神光芒的闪烁,都能在对话中表现出来。对话性是此书最显著的特点,师生之间进行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谁也不是真理的拥有者,都是真理的探寻者。教学相长,平等对话是张丽军课堂的一大特色。他很喜欢和学生交流,也愿意拿出宝贵的上课时间进行互动,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老师和同学们可以随时插话、点评,以达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

一部文学作品和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背后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背景,文学解读就要去进一步探索、还原鲜为人知的文学现场。张丽军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更侧重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一个人要有对世界万物、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诗意的美的理解、发现和欣赏,即一颗诗意的、柔软的、美的心灵。进入大学学习文学,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是文学教育的一个方面,文学教育更要培养一颗“文人之心”。

当然,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文学的使命到底在哪里?文学作品只是记录人物的生活吗?张丽军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做文学能够改变什么?什么也改变不了。虽然我们提供不了物质的面包,但我们可以提供精神的面包,文学做的是服务于人的心灵。就像你说你看到的现实,可能我们不能替他去扛瓦斯罐,不能替他在寒风中奔波,但是我们可以去理解他,可以以一双理解的目光去看待他,理解这个社会,理解他们的艰辛和不易。所以文学可能是一种悲悯,或者是服务于人的心灵的,这可能是文学的功能。尽管它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但是有些东西比现实问题、比物质方面更重要。我们可以忍受贫困,但是我们无法忍受因贫困被歧视、被侮辱。”

美学家宗白华说,生命如天空的流云一样美,一样充满着变动。变中有常,常中有变。与文学相伴,与教育相伴。张丽军在《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这本书中回望过去从事大学文学教育工作的十五年,已在他心中定格为最美的“一刹那”。

继《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之后,山东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张丽军的另一著作《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张丽军在与同学们讨论学术前沿问题的同时,还就自己的阅读、学习、思考,乃至撰写学术论文的思路结构、困惑难点的打开方法等问题进行交流。因而,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与实用性、探索性和现实性的文学著作。

当今时代信息巨量增长,改变了生活和文学的关系,让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的变化。这些时代语境之变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使得展现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逐年增加。全书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即通过对多个文学研究专题和文学经典的分析来探索21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在《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中,对话的内容包含知识分子写作、历史主义写作、现实主义写作、科幻文学写作、网络文学写作等当代文学前沿问题,每一专题即是一章。例如在《21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写作》一章中,张丽军老师就历数了从古代到当下经典的知识分子小说,古代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民国有钱钟书的《围城》,新中国成立后有柳青的《创业史》、郭澄清的《黑掌柜》和《公社书记》,新时期以来有贾平凹的《腊月·正月》,21世纪以来有阎真的《沧浪之水》《活着之上》、红柯的《太阳深处的火焰》和李洱的《应物兄》等文本。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2/0324/1519.html

上一篇:名家文学的故乡
下一篇:以文学教育唤醒生命感和价值感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