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黄春明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3)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此外,黄春明不仅在小说里呈现大量方言、歇后语、民俗事象、民谣俚曲以及地方色彩浓郁的景观,也撰写了一系列介绍宜兰风物的散文。有介绍生物人文

此外,黄春明不仅在小说里呈现大量方言、歇后语、民俗事象、民谣俚曲以及地方色彩浓郁的景观,也撰写了一系列介绍宜兰风物的散文。有介绍生物人文的《姑婆叶的日子》《新娘的花冠》《在狗尾拔桲仔树上》《匏仔壳》等;有追忆昔日风俗旧事的《枸杞燉猪肚》《人猪哥,草也猪哥?》《帮你看电影》等,在彰显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形象呈示了闽南文化在台湾的发展与流变。多彩的地域文化组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体版图,凸显了黄春明小说的民俗文化价值。必须强调的是,主张提炼优秀的伦理道德与文化精神,以为今日社会的精神救赎汤药,方是黄春明倡导传统文化之主旨。“将农业当做经济价值来看的时候,也就窄化了农业”。[18]“表面上是一个农业文明的讴歌者,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怀旧的感伤主义者,主张永远保持农村社会的落后与愚昧。他的着眼点不是放在‘经济’的利益上,而是从经济的着眼点提到伦理的层次。”[19]

三、重构乌托邦:以文学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承继

从事教师和传媒人的职业经验,对黄春明创作影响深远。前者传播其教育理念、塑造灵魂,具公益性质;后者宣传其文化理念,推销商品或推广观念,谋利性与公益性混杂。而这两类职业个性在黄春明创作中可谓并行不悖。如果说80年代之前黄春明主要以小说创作实践文学理想,90年代后他更倾向以文学教育挽救人文精神萎颓的商品社会,投身儿童文学领域,以创作和演剧方式重建富于民族气质的“精神乌托邦”,矫正被日益异化的后现代人心灵。

黄春明反复强调生命教育对人格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生命教育乃是探索和反思生命存在意义与价值进而自我定位,并内化陶冶人格情操,建立完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正确处理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其核心即是“认同”。

一是自我价值认同。从首作《清道夫的孩子》开始,黄春明即关注儿童自我认同对其个性生命的影响。被老师惩罚扫地的吉照,联想到父亲的清道夫职业,产生强烈的恐怖与自卑感;《小巴哈》中老师则以机智应变的故事讲述,疗愈孤儿修明的受伤心灵。对人生伊始的儿童而言,培养积极自我认同尤为重要。童话《我是猫也》中,养尊处优的黑猫黑金在大小姐家衣食无忧,不识老鼠为何物。沦落村庄后黑金因不捉鼠且偷鱼吃遭到痛打,被主人和村人斥为“不是猫”。为了证明自己,黑金到处照影,镜子、溪流、水沟,甚至冒着危险爬到塔顶照月亮。最终在老猫的提醒下,捉住鼠王的黑金受到村人赞美,“猫”身份也被确认。可见黄春明肯定的绝非商品社会的享乐主义认同,而是符合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黑金依靠“抓老鼠”发挥价值获得自我认同,有机会返回大户人家时选择留下,凸显了对这一价值观的赞扬与传承期许。自我认同既是内在价值的认同,也包含对存在形式即外貌与形体的认同。儿童剧《外科整型》中,拥有“全世界名模都不会有的‘胖的可爱’的气质”的河马小姐,却一心想整形减肥,换上纤细水蛇腰、修长鸵鸟腿与长睫毛的硕大骆驼头,变成了四不像,隐喻了对热衷身体塑型的“人造美女”及所谓时尚潮流的讽刺。真正的美应是由内而外的美好呈现。“米勒画中的农村妇女,虽不是时尚追求的美女,可是她们表达出的母爱、勤劳形象,美得像雕像一样”。[20]童话《短鼻象》中为避免嘲笑的短鼻象通过隆鼻、增高、戴消防水龙头、吃减肥药等来增长鼻子均告失败还造成身体损伤。结果在抢险中吸水救火的短鼻象,突然发现鼻子变长了。作品强调自我认同应当重内在价值、轻外在形象,重视传统美德,批评华而不实;更深而言,则要建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不要一味崇洋媚外,不要盲目追随依赖“整容医院”“增高器”“减肥药”等来自西方文化话语建立的审美观,要重建民族审美自信心。这正是黄春明以儿童文学形式期待传递的人生价值观。

二是传统文化认同教育。面对西化思潮泛滥、传统文化日益衰微的台湾社会,谈及儿童教育,黄春明有很强的紧迫感:“小孩接受本土以外的事物并没有不对。但是,之前必须打上自己文化的底子,他们才会有自信,对生长的环境才能了解,对这片土地才有爱,然后也才能分辨人家的好坏,决定接受或是拒绝;否则,孩子只是一个空的杯子,别人轻轻一碰,便应声倒地。因此,我们应该赶快为孩子做一些什么,不然就来不及了。”[21]在黄春明所创作的儿童文学里,大都以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中已有原型故事为基础,或改编或依据历史框架充实细节内容,或撷取原作核心要旨,重新编写符合儿童心理的情节。比如“稻草人”这一意象就取自农业时代一个普遍性文化表征;《爱吃糖的国王》以楚王宠信奸臣靳尚、驱逐忠臣屈原而亡国的历史故事为原型,以“吃糖”和“吃盐”的有趣方式辨别忠奸,既劝诫小孩子少吃糖,也在儿童心灵播下分辨善恶、忠诚爱国的种子。《小李子不是大骗子》系“黄大鱼儿童剧团”经典剧目,讲述儿童小李子如何误入桃花源、与鳗鱼精和解,帮家乡重新找回安宁祥和的故事,提炼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核心主旨,表现人们对和平、安居乐业生活的永恒向往。作品在发扬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注入了崭新内涵:“桃花源不用找,它就在我们脚踩的这一块出生地。”[22]启迪受众从爱护与建设脚下土地开始,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达成民族文化认同,将理想中的“乌托邦”变成现实的“桃花源”。《小麻雀 稻草人》中,老农夫带着孩子们扎稻草人,在操作中感受古老农业文化的趣味性,而稻草人和麻雀们达成的“秘密协议”(麻雀只在老农夫不来时吃稻子)明显超越了传统实用功利视野,更强调田园景观的和谐浪漫之美。“如果有一个夏天,一遍辽阔金黄的稻田,竟听不见小麻雀快乐的歌声,也看不见稻草人傻傻的模样,这将是多么寂寞的夏天,又是多么寂寞的丰收啊”![23]显然,黄春明强调的不是农业文化的经济重要性,而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与农业文明内涵之美,为现代人塑构了一个涵蕴传统文化精粹的“精神乌托邦”世界,试图为现代社会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民族文化动力。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qikandaodu/2021/0623/1301.html

上一篇:高校文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途径
下一篇: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与意境研究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