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红色的记忆 延安文学的经典与传承(2)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刘白羽1938年2月来到延安,5月参加抗战文艺工作团,并赴华北抗日前线,他谒见了朱德、任弼时等八路军将领,后返回延安,写成了报告文学《八路军七将

刘白羽1938年2月来到延安,5月参加抗战文艺工作团,并赴华北抗日前线,他谒见了朱德、任弼时等八路军将领,后返回延安,写成了报告文学《八路军七将领》。陈学昭是延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之一。1938年,她和丈夫、孩子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延安,在延安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大量通讯文章,邮寄到重庆《国讯》杂志上出版,后结集成《延安访问记》。《延安访问记》是继斯诺的《西行漫记》之后,第二次全面正面报道领导下的革命,被誉为第二部《西行漫记》。

延安也是诗歌的海洋。大批热血青年云集延安,诗社相继建立,诗歌创作十分活跃。诗人萧三曾说,延安的诗歌运动、诗朗诵运动开全国之风,延安是街头诗运动的发祥地。如田间的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日本强盗用刺刀杀死我们,还要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以《大堰河》《我爱这土地》闻名于诗坛的诗人艾青,来到延安任《诗刊》主编,后又任鲁艺文学系教员。狂飙诗人柯仲平一气呵成创作出2000行的长诗《边区自卫军》,影响甚大。还有由林伯渠发起成立的延安唯一的古典诗词诗社--怀安诗社等。

抗战文艺的繁荣,促进了文艺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发展,各类学术理论研究机构和社会科学兴趣小组纷纷建立起来,如鲁迅研究会、民间音乐研究会等研究机构等。胡蛮在延安鲁艺东山的窑洞里,撰写完成了第一部美术史论《美术史》。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作家们深入基层,贴近工农兵,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劳动英模,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真正属于人民的文艺作品,延安文艺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新面貌。赵树理、孙犁等人的小说创作不断涌现出新的作品。李季运用陕北信天游曲调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歌《王贵与李香香》,作品一经传播产生了广泛影响,茅盾评价这首诗“是一个卓绝的创造,说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诗也不过分”。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践行讲话精神,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作风、气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开创了人民文艺的新时代。( 李向红 实习生 张杨)

人们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参观学习。

手记

赓续红色血脉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7月5日,当再次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再次走进延安文艺纪念馆,内心又一次被强烈震撼,精神又一次受到了庄严洗礼。

面前的每一本书、每一页文稿、每一张图片、每一件文物……都散发着革命年代的气息,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忘我创作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和他们留下的文艺作品,鼓舞着今天的我们,牢记初心使命,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树立理想信念,建功新时代。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浓重的文学传统,诞生于此的诗经乐府、传颂千古的汉赋唐诗创造了古代文学的辉煌。同样,陕西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色文化深深地滋养着生长在这里的每一位作家和艺术家。我省广大作家挥动如椽巨笔,书写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三秦大地的动人故事,以及团结人民、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一大批具有国家水准和陕西特色,阐释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故事、红色革命故事的好作品不断涌现。

延安文艺纪念馆里收藏的图书。

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伟业,为我省广大文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目前,我省已经出版了一批反映党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成就的优秀现实主义题材文学作品,还有部分作品正在创作中。“省作协按照省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组织广大文学工作者精心谋划,夯实责任,推动创作。我们还采取定期召开创作推进情况交流会、加大重点作家的培训研修力度、组织评论家问诊把脉、建立完善从创作到出版及宣传推广一整套精品创作催生机制等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向重点文学创作聚焦,为承担重点创作任务的作家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氛围。”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雅丽介绍,“去年以来,我省已经出版了李敬寅的《转战陕北》、和谷的《照金往事》、吴克敬的《乾坤道》、冯积岐的《凤鸣岐山》、钟法全的《张富清传》、孙扬的《兴安踪影》、冷梦的《西迁人》、成路的《刘力贞传》、赵阳的《智取华山》、杨莹的《奔向光明》等一批红色题材文学作品。当前,还有莫伸的《天之道-延安退耕还林纪实》、冷梦的《易俗风云》、侯波的《天下安定》、邢小俊的《国家战略》和《唱支山歌给党听》、紫芒果的《强国重器》等一批优秀红色题材作品即将出版。”其中,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孙扬的长篇小说《兴安踪影》广受好评。这部作品是作者历经53年素材收集并走访相关人物,经过近5年时间创作完成。《兴安踪影》以纪实的文学手法,讲述了1938年至1941年,陕南安康一批青年学生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克服困难,英勇地同敌人进行地下斗争的战斗历程,弘扬了小人物的大英雄气概,赞颂了特殊历史时期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保家卫国的革命奉献精神。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716/1338.html

上一篇:文学大咖谈丨讲好济南故事,《济南古村落》将
下一篇:网络“文学梗”为啥这么让人“上头”?继“凡尔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