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加注研究(2)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增加文化元素翻译加注,避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一)解释语言要素 语言要素是指对原文中语言元素的解释。众所周知,两种不同文化之

四、增加文化元素翻译加注,避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一)解释语言要素

语言要素是指对原文中语言元素的解释。众所周知,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语言差距总是很大,由于两种语言体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转换过程。在一种语言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元素时,增加译注往往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为读者扫除理解障碍,如双关语、习语等。下面的唐诗翻译可以充分体现加注的作用:

例2:

SL:……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通“情”:Sunny & love。

TL:...In the west it rains,in the east shines the sun,Is it a fickle,or a constant one?

—Translated by Ma Hongjun

在上面的翻译中,要阐述双关语的意思,译者使用了一对反义词“fickle”和“constant”,这两个词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天气,而且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心情。“fickle”的意思是“often changing;not constant”(牛津高级学习者的英汉词典P538),而“constant”的意思是“unchanging,firm;faithful”。加注:晴通情,能够让译语读者更加明确“fickle”与“constant”的选词内涵,了解诗人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二)解释成语和典故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关于典故和成语的翻译加上译注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清楚表达原作者的意图,同时也可以使读者了解学习源语文化知识。

例如《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了。”以下是杨宪益先生对它的处理:“If so,she is 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Hs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翻译家杨宪益运用了加注释的方法,展示“西施”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使读者的想象具象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加注的作用,使读者对文本的意思有更深刻的理解,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三)解释外来文化背景

总的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的。语言展示了一个社会的文化,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量也是如此。人类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很容易进行交流,而缺少文化信息的文学阅读,难免给读者带来极大的误解和阅读障碍。此时,能够为外国文化元素提供解释的译注对于翻译是相当有帮助的。例子如下:

例3:SL:“...,the polkas①,the schottisches②,the mazurkas③,...”(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TL:“……①波尔卡,②苏格兰舞,③玛祖卡,开头都是使用一小段弗吉尼亚舞。”

①波尔卡:是一种双人圆舞,……。②苏格兰舞:十九世纪流行的舞蹈,……③……

(《乱世佳人》陈良廷等译)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译注可以提供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对读者理解译作有很大的帮助。有了加注,读者就能想象出特定时代下的男、女主人公的处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

五、加注的局限性

纽马克指出译注的缺点是:括号注释混淆了原文和译者翻译之间的区别,不能用于长时间的补充。而且,当前注太啰唆的时候,它也很讨厌,尾注应该与顶部的书籍页码一起引用,因为“我经常发现自己在读有着错误译注标记的章节。如果这些章节太长,而假如读者找不到这一章节的注释,往往会让人非常恼火。”(李德超,2005)

基于前人的经验分析,可以看出加译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读者来说,它们有时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性,侵犯原始作者和目标读者的权利。因此,在一些文本中,如果译者认为这些词汇和文化要素是读者所熟知的,就应该决定缩短、总结或省略这部分词汇。而在一些文本中,读者不具备背景知识或者对于背景元素相对生疏时,译注解释往往必须扩大或增加,以适应此类读者。也就是说,使用译注有时取决于源文本的要求。

六、结语

总之,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添加译注是一种有用的辅助手法,可以非常充分地将文化元素正确地呈现给目标语读者。虽然加注也存在一些缺点,但总体利大于弊。同时,为了避免“文化缺省”,加注是文化补偿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译者应该掌握这种有用的翻译技巧,更加完美地表达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

[1]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

[2]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7th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66.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qikandaodu/2021/0627/1311.html

上一篇: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
下一篇:以文学视角看日汉互译中文化自信的建构以大连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