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加注研究(3)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Ni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3]Ni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9.

[5]Genette,: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6]Peter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李德超.译注及其文化解读:从周瘦鹃的译注管窥民初对外国小说的译介[J].外国语,2005.

[8]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9]Cao Xueqing,Gao E.A Dream of Red Mansion(Yang Xianyi,Gladys Yang,tra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10]杨艳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112-115.

[11]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陈良廷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12]付向东,韩竹林.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以短篇小说《双程记》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5):106-107.

[13]Peter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4]唐毅.文学翻译的译注策略研究:以汉译《悠悠岁月》为例[J].名作欣赏,2019(12):19-21.

林晓玲(1980~),女,汉族,广东汕尾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英语翻译及英语文学。

一、引言在全球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翻译研究已经由语言领域转变为文化视角的转换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翻译实践是一种跨文化事件,是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信息的过程。翻译是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转化,不同的背景导致不同的文化,因此,在阅读文学译作时,读者难免出现无法理解外来文化的现象,即被称为“文化缺省”现象(王东风,1997)。如何处理文化缺省,添加“注释”翻译就是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文章通过案例分析,阐述加注在处理文学作品文化缺省翻译的策略和作用。二、文化缺省按照《当代牛津高级学习者英语词典》解释,“文化”是指“特定社区、群体或国家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信仰、艺术和社会组织”。所以,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体信仰和实践。“元素”一词的意思是“某物的必要或典型的部分”。因此,从这两个定义可以得出结论,“文化要素”是指“特定社区、群体或国家的必要或典型的部分,包括生活方式、习俗和信仰、艺术和社会组织”。它有四个要素:物质要素,精神元素、语言符号元素和规范元素。此外,众所周知,文学总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果读者了解文化背景,他就能很快理解文学内涵。否则,他将很难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元素。王东风认为,“文化缺省”概念在文化传播中被定义为:“在翻译阅读中,读者缺乏作者和他/她打算分享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当读者没有获得这种背景知识时,他就不能用外部信息或经验来传达上下文信息,这就像意义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在文学翻译中添加译注(加注)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完善译作可读性的有效方法。根据Nida的说法,“增加译注可能是一种学习辅助工具,并具有使目标语读者更深入地洞察源语言和文化元素的优势。借助译注,读者可以了解作者在说什么,作者的意图,字面词的内涵等,有时它甚至似乎跨越了文化差距”。三、加注研究综述(一)添加译注翻译的历史在中国和西方,加注是一种历史性翻译实践。在中国,这种做法始于三国时期(公元222~280年)的一位著名僧侣——(支谦),他是第一位在中国完成翻译作品中增加译注的译者,他在佛经翻译时增添了译注。在西方,增加译注的历史可能始于圣经的训诂(马祖毅)。根据Genette论述,在源语言(SL)之外添加译注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二)增加翻译加注的定义根据翻译研究词典,关于“译注”一词的定义,是“译者尽力再现原文的内涵,包括字面意义和内涵意义”。奈达认为译注是解释保留在目标语中的文学翻译的调整技巧之一。综上所述,译注意味着译者在单词/短语/句子中添加一些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这是在原文中找不到的。(三)翻译加注的分类翻译加注包括三种形式:注释加注、括号加注和评论加注。1.注释加注注释按位置可分为三种形式:前注、脚注和尾注。首先,前注就像前言的形式。在书的开头进行介绍性陈述。第二,脚注一般在书页的底部放置。尾注是书籍结尾或每一章节结尾的备注。加注在文学翻译中非常普遍,在许多文学作品的译作中可以看到相关例子。2.括号加注加括号译注可分为圆括号和方括号两种。纽马克表明,“圆括号应该包括翻译的一部分材料。在文本中酌情使用方括号对材料或道德事实进行更正(Newmark)。圆括号加注是翻译中可有可无的部分,方括号加注可以在其中发挥纠正作用。作为读者,这种加注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更清晰地理解原文的内涵。3.评论加注在词语翻译中,评论加注也经常被译者使用。众所周知,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增加一些个人情感。如周痩鹃先生翻译的一个典型例子:例1:SL:His name...Leturc,“the prisoner Leturc,”and,at last,“the criminal Leturc.”(The Substitute,by Fran?ois Coppée.)TL:……罪犯赖透克。所称屡易,而其堕落亦愈下矣。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确定:男主角——Leturc,是一个经常偷东西,被监禁的人,但他没有意识去忏悔自己所做的事情。他犯罪的过程体现在三个短语中:“Name、Leturc”“囚犯Leturc”和“罪犯Leturc”。在目标语翻译中,译者周痩鹃先生补充了他自己的评论——“所称屡易,而其堕落亦愈下矣”。这形象地描述了主人公的屡次犯错、不知悔改、自甘堕落,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情节,增强了文学效果。四、增加文化元素翻译加注,避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一)解释语言要素语言要素是指对原文中语言元素的解释。众所周知,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语言差距总是很大,由于两种语言体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转换过程。在一种语言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元素时,增加译注往往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为读者扫除理解障碍,如双关语、习语等。下面的唐诗翻译可以充分体现加注的作用:例2:SL:……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通“情”:Sunny & love。TL:...In the west it rains,in the east shines the sun,Is it a fickle,or a constant one?—Translated by Ma Hongjun在上面的翻译中,要阐述双关语的意思,译者使用了一对反义词“fickle”和“constant”,这两个词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天气,而且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心情。“fickle”的意思是“often changing;not constant”(牛津高级学习者的英汉词典P538),而“constant”的意思是“unchanging,firm;faithful”。加注:晴通情,能够让译语读者更加明确“fickle”与“constant”的选词内涵,了解诗人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二)解释成语和典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关于典故和成语的翻译加上译注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清楚表达原作者的意图,同时也可以使读者了解学习源语文化知识。例如《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了。”以下是杨宪益先生对它的处理:“If so,she is 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Hs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翻译家杨宪益运用了加注释的方法,展示“西施”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使读者的想象具象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加注的作用,使读者对文本的意思有更深刻的理解,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三)解释外来文化背景总的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的。语言展示了一个社会的文化,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量也是如此。人类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很容易进行交流,而缺少文化信息的文学阅读,难免给读者带来极大的误解和阅读障碍。此时,能够为外国文化元素提供解释的译注对于翻译是相当有帮助的。例子如下:例3:SL:“...,the polkas①,the schottisches②,the mazurkas③,...”(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TL:“……①波尔卡,②苏格兰舞,③玛祖卡,开头都是使用一小段弗吉尼亚舞。”①波尔卡:是一种双人圆舞,……。②苏格兰舞:十九世纪流行的舞蹈,……③……(《乱世佳人》陈良廷等译)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译注可以提供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对读者理解译作有很大的帮助。有了加注,读者就能想象出特定时代下的男、女主人公的处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五、加注的局限性纽马克指出译注的缺点是:括号注释混淆了原文和译者翻译之间的区别,不能用于长时间的补充。而且,当前注太啰唆的时候,它也很讨厌,尾注应该与顶部的书籍页码一起引用,因为“我经常发现自己在读有着错误译注标记的章节。如果这些章节太长,而假如读者找不到这一章节的注释,往往会让人非常恼火。”(李德超,2005)基于前人的经验分析,可以看出加译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读者来说,它们有时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性,侵犯原始作者和目标读者的权利。因此,在一些文本中,如果译者认为这些词汇和文化要素是读者所熟知的,就应该决定缩短、总结或省略这部分词汇。而在一些文本中,读者不具备背景知识或者对于背景元素相对生疏时,译注解释往往必须扩大或增加,以适应此类读者。也就是说,使用译注有时取决于源文本的要求。六、结语总之,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添加译注是一种有用的辅助手法,可以非常充分地将文化元素正确地呈现给目标语读者。虽然加注也存在一些缺点,但总体利大于弊。同时,为了避免“文化缺省”,加注是文化补偿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译者应该掌握这种有用的翻译技巧,更加完美地表达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参考文献:[1]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2]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7th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66.[3]Ni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9.[5]Genette,: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6]Peter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7]李德超.译注及其文化解读:从周瘦鹃的译注管窥民初对外国小说的译介[J].外国语,2005.[8]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9]Cao Xueqing,Gao E.A Dream of Red Mansion(Yang Xianyi,Gladys Yang,tra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10]杨艳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112-115.[11]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陈良廷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2]付向东,韩竹林.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以短篇小说《双程记》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5):106-107.[13]Peter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4]唐毅.文学翻译的译注策略研究:以汉译《悠悠岁月》为例[J].名作欣赏,2019(12):19-21.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qikandaodu/2021/0627/1311.html

上一篇: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
下一篇:以文学视角看日汉互译中文化自信的建构以大连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