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大西山的文学印记:从马致远的秋天,到曹雪芹(2)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贾岛早年出家为僧,主要是为了免除税赋,维持生计,所以他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32岁那年,他带着求取功名的梦想远赴长安,先后结识了孟郊、李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主要是为了免除税赋,维持生计,所以他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32岁那年,他带着求取功名的梦想远赴长安,先后结识了孟郊、李益、张籍、王建、韩愈、朱庆余、姚合等140多位朋友,建立了新的朋友圈。与此同时,在韩愈的劝说下,他回范阳还俗,从此开始了二十余年的科考生涯。尽管屡试不第,仍孜孜以求。直至年逾花甲,才到四川遂州长江县当了一名主簿,官阶仅为“从九品上”。三年后,升为普州司仓参军,官阶为“从八品上”。不久,便病逝于工作岗位,“春秋六十有五”。如今,贾岛曾经任职的四川大英县和安岳县建有贾公祠、贾岛纪念诗墙、《贾岛的故事》浮雕墙等,人们以这种方式纪念这位视诗如命的人。

历史上,对于贾岛其人其诗,也存在争议。晚唐和五代时期,有人对他推崇备至,甚至尊其为神,而后来的诗评家却将其诗风归结为荒凉寂寞、题材狭窄、情调凄苦,两者均有失偏颇,带着某种偏见。贾岛就是贾岛,一个“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诗人,既有“松下问童子”的飘逸,又有“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和豪迈。作为晚唐诗坛的杰出代表,他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不仅面容清瘦,他的诗歌也奇崛瘦硬。

第三进院落的后面是贾岛墓,墓碑对面那座雕梁画栋的屋宇上有一块墨面金字的匾额——魂归故里。北京房山是贾岛的故乡,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房山城西贾岛谷(即今周口店贾岛峪),有一间石室,相传为贾岛旧居。相关文献、碑文和诗词也表明,贾岛曾在贾岛峪生活,并在房山大次洛村云盖寺出家。贾岛峪的山坡上有一株苍劲伟岸的古松,人称“贾岛松”。据说,《寻隐者不遇》便是在这棵古松下吟哦而成。空灵的山风中,古松成就了贾岛与童子的问答,也成为诗中的一道风景。

据说,贾公墓祠初建于明代,清代以后曾多次修葺。现在,“贾岛墓”碑的两边各有一块残存的清代石碑,一块是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的祀地碑,一块是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的贾公祠碑。墓碑后面,是一座圆形的坟茔。我问一位工作人员,是衣冠冢吗?她摇摇头,告诉我,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在那个诗歌繁盛的年代,贾岛日日苦吟,苦中作乐。他擅长写五言诗,著有《长江集》十卷,收入诗作近四百首。另有《诗格》一卷,论述诗歌创作境界。他的诗歌里不长荒草,反复推敲与打磨,使他的文字干干净净。他对读者负责,也对自己的良知负责。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盛赞贾岛,认为他在晚唐以后的各个时代,都是一座诗歌的高峰。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称贾岛是一位深思遗世、神游象外的诗人。而邓拓在《燕山夜话》中专门论述贾岛的创作态度,认为这种刻意求工的精神难能可贵。

因为安贫乐道,贾岛成为一个好人;因为清廉爱民,贾岛成为一个好官;因为精益求精,贾岛的诗歌成为经典。“苦吟”两个字,饱含艰辛,却意味深长。

马致远故居外景 摄影:岳强

马致远的秋天

有一个人与秋天同在,他的一首小令将晚秋的景象与思绪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个人的名已无从考证,人们只知道他姓马,字致远,号东篱。他的那首题为《天净沙·秋思》的小令,仅仅28个字,却蕴涵了深秋的万千气象,被誉为千古绝唱。

七百年前一个晚秋的黄昏,官场失意的马致远骑着一匹羸弱的老马,只身离开繁华的大都,踏上了归隐山林的漫漫长路。沿途的景物在西风残照中一派凄凉,恰如他当时的心境。神色黯然的马致远触景生情,吟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天净沙·秋思》画面感极强,但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读出的人生况味迥然不同。有的人说它是一幅情趣盎然的深秋夕照图,有的人说它是一幅凄楚忧伤的羁旅荒郊图。我赞同后者,因为在马致远故居,我的感受与后者吻合。

京西古道上的韭园村,包括西落坡、东落坡、韭园和桥耳涧四个自然村,马致远故居就坐落在西落坡村。那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标准四合院,院子前面是小桥流水,小桥与院门之间是一面影壁,影壁上写着一行字——马致远故居,这行字下面是马致远半身塑像及生平介绍。影壁后面的院子很宽敞,正房是故居,南房是陈列馆,北房是东篱馆。遗憾的是,所有房间都落了锁。一位值守的女士告诉我,十年前,马致远故居修复后曾正式开放,但不久就关闭了。现在,准备重新整修,重新对外开放。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1001/712.html

上一篇:【党团建设】文学院研究生各党支部召开2018年民
下一篇:【文学】萨特 | 我写过书,我生活过,我什么也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