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大西山的文学印记:从马致远的秋天,到曹雪芹(4)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那么,黄叶村究竟在哪里呢?据说,黄叶村取意于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中“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并非一个现实的村落,而是指曹雪

那么,黄叶村究竟在哪里呢?据说,黄叶村取意于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中“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并非一个现实的村落,而是指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的居所。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香山正白旗村发现了一座残存着几组题碑诗的古民居,有关专家认为,这便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黄叶村”。后来,在此基础上建成了曹雪芹纪念馆。

我是在冬季前去黄叶村的。当我穿过古朴的木桥走向对面的草亭时,咚咚作响的脚步声传得很远。云朵似乎被惊动,从山巅飘向更远的天际去了。冰封的湖面,干枯的芦苇,萧索的树木和远山,使黄叶村显得格外寂寥。惟有一片片竹林绿着,一直绿到曹雪芹纪念馆的庭院里。庭院里的那丛翠竹旁边,是一尊古铜色的曹雪芹雕像。他坐在一块石头上,目视远方,神情忧郁而专注。那块石头,就是成就了《红楼梦》的千古奇石吗?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所记述的石头是被女娲丢弃的一块灵石。远古的洪荒时代,女娲氏在大荒山无稽崖练五彩石补天,共练成高12丈、见方24丈的巨型顽石块。娲皇补天用了块,剩下的一块丢弃在青埂峰下。那块经过锻炼的石头通了灵性,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它见众石都去补天,惟独自己落选,自惭形秽,日夜哀叹。后来,这块无缘补天的顽石被空空道人携入红尘,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人间传奇。这是曹雪芹在《石头记》开篇所讲述的创作缘起。他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从新华书店买到《红楼梦》时,正在念中学。那套书共有四册,定价3.45元,大约是我一个学期的学杂费。《红楼梦》里有许多生僻字,我就一边阅读一边翻字典。整部书读完时,字典也翻得不成样子了。如今,我的书橱里藏有一些旧书,陈旧斑驳的书脊散发出年深日久的气息。我读过的那套《红楼梦》就混杂在这些旧书里,用印有古装人物的挂历纸包着书皮。

当年除了阅读,我还摘抄《红楼梦》里的诗词,对那些诗词爱不释手。班主任丁老师告诉我,《红楼梦》他读过七遍,并用小楷抄录一遍。于是,我知道丁老师是个红楼迷。我问,《红楼梦》里的诗词都是曹雪芹写的吗?他说,都是曹雪芹写的,但不能算作曹雪芹的诗词作品,因为那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特意为小说中人物定制的,只能算作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角色的作品。曹雪芹名下的诗,只有两句存世——“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那是他为好友敦诚的集子《四松堂集·鹪鹩庵笔塵》写的题跋中的一首诗,仅剩两句,其余句子不知所终。

曹雪芹纪念馆位于海淀区香山正白旗村39号的北京植物园内,从北京植物园到山后的白家疃有一条六公里长的山间小路,当年曹雪芹经常沿着这条小路到山后访友、为百姓治病,所以被称作曹雪芹小道。相传,小道上的石上松、元宝石、黛石、灵芝草等都被曹雪芹写入了《红楼梦》。一条原本荒僻的山间小路,因为一代文豪的行走与著述,平添许多故事,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历史文化内涵。

当我掀开蓝色碎花门帘走进展室,一位穿黑色羽绒服的游客望着两块展板之间的四个大字自言自语:生于羊年。为什么强调生于羊年呢?也许她认为曹雪芹的坎坷一生与生肖有关,因为民间有一种说法,属羊的人容易遭遇生活的磨难从锦衣玉食的纨绔子弟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落魄文人,曹雪芹的确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落差。正是这种大起大落的不幸遭遇,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成就了旷世奇书《红楼梦》。至于早年的荣华富贵与晚年的穷困潦倒是否与属相有关,则见仁见智。

我上高中时的历史老师酷爱《红楼梦》,他对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曹雪芹不仅是一个浪漫的人,还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在北京城里,他有一些贵族亲戚,当他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勉强度日时,如果向那些贵族亲戚乞求怜悯,也许会得到生活条件的改善。但愤世嫉俗、蔑视权贵的孤傲与清高,使他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丁老师认为,曹雪芹不仅有傲气,而且有傲骨,是个真正的君子。”

在中外文学史上,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研究形成一门专学的,只有《红楼梦》。如果说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那么我们有曹雪芹。

(原标题:大西山的文学印记)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岳强

流程编辑 刘伟利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1001/712.html

上一篇:【党团建设】文学院研究生各党支部召开2018年民
下一篇:【文学】萨特 | 我写过书,我生活过,我什么也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