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文学如何让微弱的个体反哺巨人?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你要去哪儿》的画面中也有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人物身体的着色时而颗粒化、时而平滑顺畅。不知道这是出于画者的有意设计还是“直觉”,但可以发现,似乎只要人物处于“对

《你要去哪儿》的画面中也有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人物身体的着色时而颗粒化、时而平滑顺畅。不知道这是出于画者的有意设计还是“直觉”,但可以发现,似乎只要人物处于“对话”之时或沟通状态畅通时,他们的身体涂色就很顺畅,水性颜料的流动和透气感就非常明显,而一旦对话结束,人物的面部和四肢着色就变得颗粒化了。

《小鼹鼠与星星》插图。

如果不是这样,公主和王子就不会毅然决然向能把人变成石头的恐怖城堡进发,魔法师也不会自己决定回去解开“化石咒”——这个魔法师多少有点像王尔德笔下那个守着自己的花园不让人进来玩的巨人了。

只要此诗长存,它将使你永恒。

这个计划一开始就是打折扣的,比如我需要一大早约见好友才能正式戴上眼罩由她带着我去寻找我们的目的地——朝阳区的一家贵州餐厅,那里有我忽然很想吃的丝娃娃;比如因为丝娃娃实在不是种方便的食物,为了不给好友添太多麻烦,进餐时我只好取下眼罩;比如她不熟练于看地图导航,又坚持不肯扶我下自动扶梯,每每这种时刻,我也不得不摘下眼罩,否则真是寸步难行。

但小说对永生之地作出的却是浪漫童话般的描述,并没有给出天罚之类的暗示。对比福楼拜将庸常生活中“失败”的小人物包法利夫人塑造成文学史上小布尔乔亚女性版堂吉诃德的壮举,常立认为假如作家本人“没有对文学可能性的信仰,没有对虚构之力的信任,就无法在文学中创造出生命的喜悦,这是我们当下的文学距离‘伟大'还比较遥远的原因”。

我们确实能够在另一些文学写作者中看到他们真挚强烈的“迷文”“迷语”情结。莎士比亚在情诗中写:

更值得反刍的是,即使是想把孩子留住的奶奶,一旦选择了讲故事的方式,便也必须遵循文学的法则,用“美”作为理由把子孙们留下。

那天我发现自己的触觉确实比平时更敏锐了,饭店里装热水的杯子,摸在手心我觉得烫;听觉不是什么时候都更好,没有额外听到多少美妙的声音,倒是在公园的亭子里时,周围人叽喳说话的声音变得特别清晰——似乎对噪音更敏感了。真糟糕真不公平,我想,生活已经这样艰难,对痛感却反而更加敏锐了。但仔细想来,这又是极“科学”的,这很可能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只有加倍灵敏的危险感知力才能更好地保护非健全的肌体躲过灾祸。但这个对比仍然让人心情不好,我仍然觉得不公——在获得幸福的天平上,我们之间的机会不平等。假如人只能顺从自然的定义,文明又有何价值?

从形式层面上说,这些都是城市生活里极不惹人注意的平凡之物和小细节,埋没在惯常的视角和名称中,但鼹鼠的重述让它们“陌生化”,使它们熠熠生辉;从意义层面上看,这些事物是城市烟火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动物城对少数群体的爱的给予。对于后者,鼹鼠可能并无所知,然而人类对于惬意和美好总是有体会、能记得的,尤其是对一个敏感的孩子或者诗人而言。所以,小鼹鼠一一记在了心里,并以文学的魔法回馈了城市人,将他们带出枯竭的荒原、虚无的黑洞。

如此,那神话里所言的创世第七日里的完工与安歇之时才能真正到来。

身体的困难经验真切地提示着我“权力”运行的规则,作为权力的上位者,我们排除“麻烦”时可以霸道地将它们挪置、转嫁到少数群体本就狭窄的生存空间中,我们放任自己在一种半自觉不自觉的混沌状态中“为恶” (包括在盲道上停车这样的行为) ,是因为倾斜的权力结构自有一套法则去测量并解释世界,而这套法则的制订绝不会和权力的下位者们扯上关系,他们作为弱势者,是不可见的。侵占的暴行建立在我们对可见权的把控上,既然是一片空无,自然就不存在侵占。

我第一次靠着自己足底的触觉去判断该前行还是转弯,这才发现盲道原来常常“不翼而飞”,而窨井更是盲道杀手。窨井盖和行道树总是正好“出没”在那一条并不宽敞的盲道上,给本来就行进艰难的视障者人为提高难度系数。

所以绘本的作者呼吁,所有的写作者“在这个无情的世界上顽强地创造出喜悦”。

是的,“星星”当然是智慧和爱的萤火。文学世界的永恒法则是美者无敌、仁者无敌(再强调一遍,这里的“无敌”不是指人物获得世俗意义上的胜利)。写作者表现出了对这两条法则(其实是一致的)和对虚构力量的高度信赖。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2/0811/1556.html

上一篇:从观察到感悟学习诗歌写作,从阅读到理解体会
下一篇:文学小组被饭圈“清理出户”,纷争从何而起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